超市大食堂,转型中的尝试

2024-10-29 09:17:11   来源:中国连锁经营协会

王汭妲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社区部主任

近期,全国各地关于超市开食堂的新闻不绝于耳。从消费者的反应看,效果还不错。从公开信息看,永辉、物美、盒马鲜生、华联、贵州合力、美特好、三江购物、合家福等多个全国和区域连锁超市都已经进入赛道。

超市开展大食堂服务,无外乎有两种考虑:一种是从商业角度,拟拓展新的赢利点,或因超市到店顾客流失、客单价下降,倒逼企业通过尝试大食堂模式挽救流失的客流和销售;另一种是从社会角度,响应政府号召,通过提供惠民服务建设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获得政策支持。

超市开食堂,有必然性

超市主要围绕消费者日常生活提供服务。这两年,超市日子普遍不好过,主要是因为超市还在原来的经营模式上惯性运营,还未适应外界的快速变化。而外界的变化是不可逆的。

首先是人口因素。人口总数减少,出生率下降,老龄化加深,意味着食品消费总量的减少。当然,中国巨大的市场,不同区域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及遭遇困境的时间点也不尽相同。消费总量的减少,必然会影响零售环节的收入。如何使收入不受消费数量下降影响?只能是提升商品内在价值,对超市来说,从售卖初级农产品转向售卖附加值更高的熟食、餐饮类产品,顺理成章。

其次是消费习惯的改变。消费习惯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消费结构的调整,外卖、预包装食品消费占比增加,生鲜食材及调味品等周边商品消费的份额减少,加之多种零售渠道的介入,进一步挤压实体门店的零售空间。如何利用现有资源,发挥自身优势?大食堂成了不错的选择。

最后,消费者理性选择成为超市大食堂破茧的决定因素。既然在超市也可以吃到物美价廉的便民餐,为何不去超市呢!

从美国、日本的发展历程看,在家做饭的消费占比越来越低,而外出就餐、购买即食食品在家或单位就餐的消费占比越来越高。

短期看,大食堂模式确实带来一定效果

从企业的反馈看,目前大食堂模式确实带来了积极效果。比如物美大食堂,通过核算,到店购物客流与餐饮客流重合度达到60%-70%,为门店零售引流5%-10%。门店不仅增加餐饮收入,还可以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。基于试点门店的表现,物美计划本年度将超市食堂开至20家。

长期看,大食堂模式的成功案例不容易复制

湖北雅斯超市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。雅斯从做超市开始就加入餐饮业务,通过差异化经营增强竞争力。通过超市+餐饮模式的多年打磨,成为业内最具烟火气的超市之一,也是发展势头较好的区域超市之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雅斯在店内提供8元自助餐(有些门店采用9元自助餐),有28道自选菜,荤素搭配,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。雅斯超市董事长杜晓宜总认为,经过这么多年发展,原来的“超市餐饮化、餐饮超市化”已经转变为“餐饮超市一体化”。

另一个例子是美特好超市。美特好从2010年起尝试在店内经营早餐,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尝试、打磨,到2024年最终确定餐饮模型并开出5家门店。依托美特好“贸”(美特好终端门店)、”工”(工厂+冷链仓配)、”技”(国家级研发实验室)完整的供应链体系,打造出成功的社区餐饮模式——全时段社区餐饮。餐饮产品综合毛利率达60%以上,实现了消费者体验好、员工收入增、企业盈利三方共赢。但美特好的成功模式无法简单复制,单是“工”(工厂+冷链仓配)就会让相当部分的超市企业望而却步。

大食堂进入门槛低,盈利门槛高,不适合所有超市

在超市门店划出一块地方,组建团队,办好手续,就可以着手开张大食堂了。但难点是如何低毛利情况下实现盈利?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,有超市企业探索多年,依然亏损。可见超市经营大食堂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。餐饮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,最近,多家连锁品牌餐饮将目光聚焦到高校、社区和企业食堂,寻找新增量。从这不难猜想,零售业的超市进入餐饮业,面临的挑战和难度可想而知。

超市经营大食堂具备一定的场地优势,但经营逻辑、运营团队、菜品开发、食安管控等一系列问题,已经超出零售运营的范围,对零售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,需要逐一学习,不是所有超市都能成功驾驭的。

法无定法,殊途同归

面临困境,超市人普遍充满焦虑。但各超市发展阶段、规模、资源禀赋不同,所处区域地理、社会环境、市场环境、面对的消费者不同,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各不相同,多种因素叠加,决定了超市企业在相同的时代下,要选择不同的道路通往“罗马”。

我们看到零售行业多业态、多渠道并存,各种尝试层出不穷,归根结底,超市要通过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,才会持续发展。